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去了延安的一所学校——延安中学。这是什么样的学校?在岁月的流逝中,它经历了什么变化?在这个校园里,有什么不变的坚持和追求?本期《从过去学习,跟随秘书长学习历史》将带您进入延安中学。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中学

1938年8月,延安中学前身为抗日战争积累力量,为建国储备人才,在国难和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陕甘宁边境中学诞生于战争硝烟中。蔡子伟校长在开幕式上说,“要把边区中学作为真正的国防教育模范”。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1938年7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载文:边区教育厅筹办边区中学。(总台央视记者潘毅提供)

在那些年里,有边境青年和烈士的孩子,长征后的红鬼,边境地区机关的青年干部,以及陕北当地的贫困儿童。学校对学生没有门槛,根据文化程度进入不同的班级,从一年到三年不等。

没有教室宿舍,学生挖洞;没有桌椅,用木板代替;没有教科书,学校自己印刷。曾在延安中学任教的贾芝回忆说:“烈日下,孩子们坐在洞穴前,膝盖上的木板,这是桌子;寒冷的冬天,北风吹着窗户上的雪花,他们很生气,拿着废弹壳做的笔做笔记。”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边区中学成立初期的露天课。(总台央光记者潘毅提供)

在那段艰难而光明的岁月里,学习只是为了救国报国,就像《陕甘宁边区中学校歌》一样:“为了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祖国,我们学习学习!建设一个自由快乐的新世界!”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中学,在过去的80年里,从最早的陕西甘宁边境中学到今天的延安中学,学校已经改变了15个名字已经搬迁了14次,但学校从未停止过,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延安中学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

“服务革命战争,服务边区建设”

延安中学成立之初,就坚持教育为人民、革命战争、边境建设服务。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了停战协议,内战即将爆发。学校实行备战教育,普遍实行军事化,加强军事训练,增加军事知识、救援知识、时事政治和反奸教育。

1947年3月,胡宗南入侵延安,学校一分为二。大多数师生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兵团第四后方医院,参军,完成了战场救援任务。其他师生仍保持中学制度,边工作边学习,跟随中共中央和区政府前往陕北。

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冬学教育,扫盲群众,开展文艺宣传,活跃边境文化生活。曾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的关相生,回忆了1938年底在靖边县任冬学教师的经历:“村民们看见我这样做‘先生’还是个孩子,都很心疼我。每当我来给学生补习时,村民们都会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招待,端上热腾腾的食物让我吃饱。”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延安中学秧歌队合影。(总台央视记者潘毅提供)

延安中学结合教育革命战争和生产劳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新中国中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80多年来,延安中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中国首批21名苏联学生中,有16名是延安中学。中国第一批核潜艇总设计师彭世禄、新中国通信学科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寇卫东、长征5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均毕业于延安中学。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延安中学枣园校区(中央电视台记者郭晓龙拍摄)

走进今天的延安中学,小窑洞已经成为一座干净明亮的现代校舍,学生从2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以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校园里矗立着醒目的口号。《陕甘宁边区中学校歌》仍在宝塔山脚下和延河旁回荡。延安中学将边区中学校歌延伸为今天的校歌,展现光荣传统,铭记辉煌岁月。

近年来,延安中学坚持“以延安精神办学育人”通过唱红歌、表演红情节、讲红故事、背诵红诗,教育学生继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延安中学,一所学校的今昔之变

△延安中学高中班。(中央电视台记者郭晓龙拍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2018年5月,总书记在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复中说:“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学习,热爱党、祖国、人民,用实际行动把握

盒子游戏,游戏玩家专属个性阅读社区


©CopyRight 2010- 2020 BOXU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 鄂ICP备20200155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