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味大数据都有啥 90后年味就是抢红包
1999年央视春晚,赵本山宋丹丹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火遍大江南北。黑土大叔的经典台词“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成为世纪末的流行语,一家人围坐电视前盼着“白云黑土”成了一代人的年味记忆。
临近年关,一段根据本山大叔小品台词改编的鬼畜视频火遍B站,曾经的年味记忆在互联网新形式新技术的推动下重新翻红,不仅带人们重温了经典,更成为新时代下独特的“新年味”。
变化的年俗 不变的年味
人们总感慨“年味儿”,年味到底是什么?时代巨变,人们迎接春节的方式也在不断嬗变。
70后说,年味就是放假在家大扫除,“年廿六洗福禄,年廿七洗疚疾,年廿八洗邋遢”;
80后说,年味就是走亲访友,聊事业聊家庭,顺便还被催个婚;
90后说,年味就是守着“抢红包”,在春节晚会的背景音里“开黑”;
从围坐看电视变成盯着手机“抢红包”、集五福,实体的红包变成了电子的,贴在墙上的“福”变成了手机里的福;从摸黑赶大集置办年货到足不出户天猫年货节一站式购齐;从过年守在家里到春节出游、游轮跨年,“父母在,不远游”变成了“父母在,一起游”;年初一看电影取代了逛庙会……随着社会发展,年俗也发生了变化,但年味儿并未远离,只是换了形式,有了时代感、科技感、国际范。
人们探讨年味年俗时,大多基于个体经验,而如今,天猫大数据给出了“官宣”。根据天猫发布的《年货消费报告》,游戏机、景点旅游套票、运动手包分获年货金额增速前三名,彰显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文娱休闲用品的重要性。在90后学生小张看来,“好不容易放假了,买个好点的游戏本回家打游戏放松放松。”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跟电子产品对话已经成了90后的标签,面膜和手机膜成了90后的首选年货。
图片来自天猫大数据
而对于70后和80后而言,置办年货则是为了孩子。母婴及儿童书籍、儿童文学、小学辅助类商品成为两代人中的畅销商品。80后宝妈王女士说,“过年自己也没什么想买的,还不如给宝宝买点好东西。”
图片来自天猫大数据
同一个中国 不同的“中国年”
不同年代的人对于年味有不同的独家记忆,而不同地域的人心目中同样有着不一样的年俗、年货、年味。
据天猫《年货消费报告》分析,即便是置办年货,各省也大不同。在北方人穿着背心忙着网购电风扇和羽绒服的时候,南方人却盖着棉被入手了电热毯和连衣裙;在全国各省市中,福建省以“划船不用桨——全靠浪”的爱玩属性脱颖而出,成为天猫年货节购买景点门票、游玩用品类商品增速最快的地区。
然而信息时代下的信息不同步催生出程式化思维,使得许多人对地域带有明显的标签色彩,习惯用思维定势看待不同事物。
听说新疆人过年要骑马回家?听说内蒙古人大年夜住草原蒙古包?听说山东大汉们的年夜饭就是煎饼卷大葱?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处于互联网时代,既要借网络之力看更宽广的世界,又要挣脱互联网思维的束缚,摆脱思维定势。天猫率先开始了“破网”行动,开展“天猫城市新新年”主题活动,以“误会了我的年”作为话题切入,通过“城市寻味官”去寻觅属于全国50座城市的独特年俗,传播普及不同地域真正的“年味”表达,基于大数据为各地消费者量身定做最喜爱的城市年货团、年货大街等活动,甚至借助互联网在线体验不同地域的年俗风情,让“年味”更有参与感、厚重感、科技感。
有家的地方就是年
这一天是大年三十。她端着盘饺子等妈妈从抢救室战胜死神后凯旋,她是医生的女儿;她跟视频通话里那个睫毛都结了冰的男生算着下次相聚的时间,她是边防战士的妻子......
“年”,是不管多远都要回家看看,是盼你身体安康幸福圆满,是坚守岗位也要送上一声美好祝愿。
“年味”藏在老照片里,藏在春联的字里,藏在麦香浓郁的酒里,藏在皮薄馅大的饺子里,藏在红红火火的年节风景里,更藏在每个人喜气洋洋的笑脸里。最终,这些藏起来的幸福喜悦,汇成这个时代的甘甜记忆。
尽管年俗表达因时代、因地域而不同,但相同的是年俗背后的思乡之情。新时代有新年俗,年俗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特征。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追求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是在每个时代共有的仪式中,表现出的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这也是中华儿女的根。